MIT脑机接口项目AlterEgo完成商业化转型,无声通信技术达92%准确率
项目概述
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脑机接口项目AlterEgo于2025年完成商业化转型,正式分拆为独立营利性公司。该项目开发的穿戴设备通过捕捉用户无声唇语时的神经肌肉信号,实现与AI助手及外部设备的无声通信,在医疗辅助和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巨大应用潜力。
技术原理
- 启动时间:2018年
- 技术类型:非侵入式外周神经接口技术
- 设备设计:头戴式设备,配备7个小型电极
- 信号采集:检测面部和声带肌肉在无声说话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
- 处理方式:将信号处理成文本或指令,实现无需发声的人机交互
- 反馈系统:采用骨传导音频技术,通过骨骼振动向用户传递信息,避免干扰正常听力
技术性能
- 识别准确率:早期试验达到92%
- 应用范围:算术计算、游戏、流媒体控制等多种应用
- 隐私优势:仅捕捉用户有意识的神经信号,与需要植入大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相比具有明显隐私保护优势
商业化进展
- 公司成立:2025年初从MIT媒体实验室分拆,在波士顿成立独立公司
- 功能升级:
- 新增摄像头功能,支持通过指向物体进行实时查询
- 新增Silent Sense功能,可适应从正常语音到完全沉默的不同通信模式
实际应用演示
最新演示视频显示,用户佩戴设备后可通过无声唇语:
- 记录笔记
- 查询AI助手
- 执行各种任务
- 实现用户间无声通信,将一方的无声语音信号转换为另一方可听语音输出
- 支持实时翻译功能
应用场景
主要目标市场
- 语言障碍人群: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、多发性硬化症等导致失语症的患者重建沟通能力,通过检测细微肌肉信号提供新的交流手段
日常生活应用
- 在嘈杂环境中无声操作设备
- 通过手势和无声语音控制智能家居系统
- 被业界称为"近乎读心操作"的交互模式,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标准
技术挑战
- 学习曲线:设备实际操作需要用户学习控制无声说话过程,可能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
- 隐私风险:尽管公司声称只捕捉有意识信号,但潜意识的无声说话行为仍可能带来隐私泄露风险,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新的考量
行业评价
行业专家指出,AlterEgo代表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重要进展,与Meta等公司的类似研究项目形成有益的技术互补。随着准确率持续提升和设备更加小型化,此类技术有望在AI时代发挥更大作用。
产品计划
目前AlterEgo尚未公布产品的正式定价或发布时间表,但已开放早期用户申请渠道。公司表示将继续优化系统处理速度和识别准确率,以满足更多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。
技术意义
AlterEgo项目的商业化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里程碑。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,人机融合交互模式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。